如何面对别人的讽刺

时间:2018-08-10 热度:
后台-系统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(内容页告位1-手机版)

讥讽,在交际性语言中是一种有较强刺激作用和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。讽刺性谈吐具有含蓄、幽默、风趣、辛辣的特点。它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性,是一种“攻式”语言。它通过比喻、夸张、反语等修辞手法,来表达说者的轻蔑、贬斥、否定的思想感情,能收到揭露丑恶、戏弄无知、回答挑衅和善意批评的交际效果。那么,如何面对别人的讽刺呢?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:
 

(一)先扬后抑

也就是先设悬念,类似于相声的埋包袱,然后抖搂出来。这种方式幽默感较强,而且极富情趣。如:一伙顾客在一个饭店吃完饭后,其中一个对饭店服务员说:“你们饭店的米饭真不错,花样繁多。”服务员显得很惊愕:“不就是一种吗?”这个顾客接着说:“不,有生的,有熟的,还有半生不熟的。”这个顾客先表扬饭店的米饭“花样繁多”,埋下包袱;后来一解释,服务员才如梦方醒:原来是讽刺饭店做饭不熟。这位顾客就是采取先扬后抑的讽刺方式批评了饭店的工作。再比如,小张平时工作散漫,不认真。一天,同车间小王对他说:“你干什么事都挺能干,只有两个不行。”小张脸上颇有喜色,忙问:“哪两个不行?”小王笑着说:“于这个不行,干那个也不行。”

(二)将错就错

在讽刺对方的错误时,自己制造一个更大的、更明显的错误,将错就错,让对方从你的错误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。这种以己正人的讽刺方法说服力很强。如:甲说:“我家有一面鼓,敲起来,百里外也可以听到。”乙说:“我家有一头牛,在江南喝水,头可伸到江北。”甲连连摇头说:“哪有那么大的牛?你这是在吹牛!”乙说:“你怎么这点都不懂得!没有我这么大的牛,就没有那么大的牛皮来蒙你的鼓。现在,正因为有了我这么大的牛,才会有牛皮蒙你的鼓呀!”看,乙比甲的“吹牛”更厉害,更胜一筹。正因为乙的话比甲更荒唐,使甲都感到怀疑,才使乙在最后揭露出甲的谎言。

(三)一语双关

双关是一种修辞手法,它利用汉语词语的多义性或谐音,给一个词赋予两个或几个含义。利用这种手法表达对别人的讽刺,具有较为含蓄、耐人寻味的特点。如:有一个男读者来到图书馆,向女管理员借一本名为《女人是男人的奴仆》的书。管理员说:“这是一本幻想小说。”男读者高兴地说:“那太好了,我最爱看这类书。”“那就等这个幻想实现后再来借吧!”“幻想小说”这个词语具有双重含义:一个是指小说的一种,另一个含义是指这个男读者的幻想。女管理员就是利用这个双关语讽刺了男读者的低级趣味和无聊。

(四)反诘疑问

就是用反诘的方式来讽刺对方的言语和行为。如:美国妇女习惯于把自己说得年轻。但有一位夫人已经两鬓斑白,满脸皱纹,有一次却对一位新结识的朋友说:“你知道吗?我和我妹妹加起来一共66岁。”她的朋友马上惊叫起来:“哎哟哟,难道你把一个这么小的妹妹丢在家里放得下心吗?”这位朋友的反问,不但揭露了夫人的谎言,同时也讽刺了这位老夫人过于膨胀的虚荣心,连老夫人听了也不禁笑起来,真是幽默之极,妙不可言。

(五)否定假言

一般人们在表达对未来的设想或要求某人做某事时,常常做一个虚无的假设,这时,要想讽刺他的设想或者拒绝他的要求,最好的方法就是否定假设。一个鞋油厂的厂长想要用萧伯纳的名字做一种新鞋油的牌子,于是就对萧伯纳说:“如果您同意这样做,全世界都会因此而熟知您的大名。”萧伯纳幽默地说:“您说得对极了!可是那些穿不起皮鞋的人们呢?……”萧伯纳在这里巧妙地否定了厂长的假设,揭露和讽刺了厂长贪财如命的面目。

(六)设定条件

采用设定条件的方法进行讽刺,也是一种幽默性较强、能充分显示你的智慧的较为理想的方法。如:一天晚上,书记突然出现在厂单身宿舍,青年小李从床上爬起来说:“×书记,您来得正好,快作个报告吧!”书记不解地问:“为啥要这时做报告?”小李说:“嗨,我们现在都失眠啊。您一个报告,我们就能睡着了。”小李的目的在于讽刺书记平时作报告枯燥无味,而他没有直说,先设一个“快作报告”的条件,好达到“我们睡着”的结果。他巧妙地把“睡觉”与平时书记作报告的情景联系起来,幽默含蓄,耐人寻味。

(七)见缝插针

就是针对对方说话中露出的破绽,不失时机地进行“钻空子”。如:车间主任对小张说:“你越来越不像话了,工作时间老到吸烟室吸烟,十有九次我能看到你。”小张笑了,回答说:“是的,主任,可是您比我还多一次呢!”这里小张工作时间吸烟固然不对,反驳似乎有点强词夺理,“五十步笑百步”。其实这也是主任带头吸烟的结果,不过小张的回答方法却很巧妙,他抓住主任随口说出的“十有九次看见你”的话柄,见缝插针,讽刺了主任带头在工作时间吸烟,破坏纪律的工作作风。

(八)反语诘难

反语,就是通常人们说的“反话”,讽刺意味相当强烈,既含冷嘲,又有热讽。在著名的“二月抗争”中,老帅们对林彪一伙的罪恶阴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。叶剑英同志抓住“上海人民公社”问题,质问陈伯达说:“我们不读书、不看报,也不懂得什么是巴黎公社的原则,请你解释一下,什么是巴黎公社原则?革命能没有党的领导吗?能不要军队吗?”叶帅运用反语,表面上自我否定,说自己不读书不看报,实际上却隐含着对林彪一伙人无情的嘲讽——他们才真正是不读书不看报的呢!再加上连续三个反诘句式,像连珠炮似的,有力地戳穿了林彪一伙披着马列外衣,歪曲巴黎公社原则,妄图篡党夺权的野心,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愤慨。

(九)比喻论证

有时直接地阐释与反驳显得攻击性太强,对方也在面子上过不去,这时用比喻的方法来反驳,来论证自己的理由,就会显得机智而有力量,往往更易于对方接受和心悦诚服;如果是反驳,其力度可令对方猝不及防。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:齐国使臣晏子出使楚国,楚王举行酒会招待他。酒兴正浓时,只见两个差役捆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,楚王故意问:“你们捆绑的这个人是干什么的?”差役答道:“是齐国人,犯了偷窃罪。”很显然,这是楚王有意安排的侮辱晏子的恶作剧。聪明的晏子并没有直言辩驳,他慢慢站起来,郑重地说:“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,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,就是桔树;生长在淮河以北,就成了枳树。桔树和枳树只是叶子相象,果子味道却完全不同。造成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呢?是由于水土不同啊。现在,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做贼,一到楚国就偷窃,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惯于做贼吧!”

晏子真是一位聪明机警,不唇使命的使者。他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出其不意地给了楚王一闷棍,使捉弄人者自食苦果。这种自作聪明,总想戏弄别人的蠢人,不仅古代有,现代也不乏其人。“九·一三”事件之后,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一次辩论中,苏联代表马立克先生借此事贬低我国,他傲慢地说:“中国那么好,为什么林彪往苏联飞呢?”中国代表镇静地答道:“尊敬的马立克先生,您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,鲜花虽香,苍蝇不照样往厕所飞吗?”

运用讽刺与使用其他任何方法一样,必须得法,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果。这就需要注意下面几点:讽刺需要真理。讽刺的力量来自真理。手里掌握真理,才有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胆识。自己不占理,却想借助于讽刺,摆脱自己的无理地位,那是愚蠢的,到头来,只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。讽刺需要机智。

讽刺的表达是一个连续迅速的思维过程:判断对方意图,选择出击点,抓准要害,加以精练,加以夸张,组织语句,最后出口反击。这一切,没有机智和敏捷的思维是办不到的。讽刺需要分寸。讽刺之言是不宜随意使用的。需要区别对象、场合。讽刺之言就其动机来说,有善意与恶意之分。对敌人的讽刺要针锋相对,不留情面,在感情色彩上,则是横眉冷对,冷嘲热讽。而对人民、对同志的缺点的讽刺,则应是善意的。通过讽刺之言,引起对方警觉,达到教育的目的。绝不是出对方的洋相,拿对方取乐。
 

后台-系统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(内容页告位2-手机版)
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,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,未作人工编辑处理,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:kf@hequma.com 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相关推荐

后台-系统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(内容页告位3-手机版)